走进中国,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,其中农历六月传统文化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万物之源。
在中国,农历六月也有着很多别称,比如闰月、溽暑、芒种之月等等。
那么,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别称呢?
首先,我们来了解一下“闰月”。
农历是依月计算的,但是一年只有12个月,一年的天数是365,闰月(也称反六)是为了光阴纯天文年检的需要而安排的,它是依据月亮运转周期所制订的。
在月亮运行的过程中,每19年有7个闰月,闰六则最为普遍。
难怪,有人说:“人世间有闰六月,瑞气祥和喜辈辈。
”
其次,六月份也被称为“溽暑”,意思就是一个大炉子到了热的极点,一旦到了这个时候,人就会感到身体乏力,汗水淋漓。
在这个季节,大风雨不断,是中国的高温多雨时节,一不小心就会生病,所以我们要严防暑病。
最后,六月份被称为“芒种之月”,广义上可以说是夏季农事工作的开端。
中国有个古话:“春耕秋收,农之大义。
”众所周知,夏季是一个忙碌的时节,那么芒种节气就是提示我们在这个季节里要开始收获了。
这时候,种植在田野里的作物都已经长势很好,而且在夏雨的滋润下更加茁壮成长。
农民们需要开始忙着收获,同时也要开始准备秋季耕作的事情。
别称“芒种之月”,也是提醒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,我们不仅要收获一年辛苦的劳动成果,还要注意次年春耕。
总之,农历六月的别称这么多,一个个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。
无论是闰月还是溽暑、芒种之月,都自然地把中国文化的大家庭联系了起来。
即使在现代社会,这种特殊意义也不曾改变。
我们应该铭记这个月份的特殊含义,珍惜这个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。